近日,武国安校友、寇卫东校友、张栋国教授、高永凯校友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捐赠了170余件珍贵档案。
故纸无言,却诉说着悠悠岁月。从军委工校时期的入团宣誓书,到西电历史上第一位博士毕业证、学位证,再到毫米波通信机研制资料,再到加盖毕德显印章的书籍,讲述了一代代西电人92年的漫漫征途。
武国安校友向档案馆捐赠入团宣誓书
武国安,1928年出生,1949年从河南大学到张家口军委工校入伍,思想进步,努力学习,擅长美术,曾参加军委工校的校徽设计。1953年8月在有线电工程系毕业,分配到总参通信部通信研所工作,1965年因工作需要,集体转业到航天部门工作,直到离休。
捐赠档案:入团宣誓书
▲武国安校友
“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各种革命工作中,起模范作用。团结广大青年群众,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建设,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奋斗到底。仅此宣誓。
宣誓人 武国安
监誓人 康立泽
一九五〇年二月十一日
▲武国安入团宣誓书(西电档案馆馆藏)
1949年,21岁的武国安入伍张家口军委工校。同此时的进步青年一样,武国安的报国之心,在那一刻,就开始汹涌澎湃。
▲后排右起李秀银、黄雪芳、赵宗甫、第四位不详、陈敬娟;中排右起武国安、马亦尚、米世儒、严济慈、李承俊、王文光;前排右起朱乃训、郑京堂、马耀宗、郜俊杰、高振禄、章安祥(区队长)、汪洋
1922年5月,团一大在广州召开,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1925年,团三大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举是为了适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势,确保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更好地组织动员团员青年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运动。
1949年4月11日-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建立,这也就是团的第二次改名。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他指出:“目前时局的特点,就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力量已经在基本被人民的力量所打垮,不管是用和平的方式或用战争的方式,都不需要很久的时间,人民解放军就可以在全中国取得胜利。”大会通过了团的章程,选出了团的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冯文彬当选为团中央书记。
仅在10个月之后,1950年2月,武国安毅然决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此留下了一纸珍贵的宣誓书。
1951年11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届二中全会选举产生团中央书记处。冯文彬、廖承志、蒋南翔、李昌、荣高棠、宋一平任书记。
1952年8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团中央书记处。胡耀邦、廖承志、蒋南翔、李昌、荣高棠、宋一平、刘导生、罗毅、许世平任书记。1953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青年团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团中央书记处。胡耀邦、廖承志、刘导生、罗毅、荣高棠、区棠亮、章泽、胡克实任书记。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决议: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西电首位博士寇卫东向档案馆捐赠电子版博士毕业证、学位证
寇卫东,是西电历史上第一位博士。IBM软件集团两岸三地大中华区总工程师(总架构师),美国马里兰大学兼职教授,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1992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院士。
捐赠档案:电子版博士毕业证、学位证
▲1985年,学校培养的我国电子学第一位博士寇卫东正在进行毕业答辩。(西电档案馆馆藏)
▲寇卫东博士学位证书(西电档案馆馆藏)
▲寇卫东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西电档案馆馆藏)
1977年8月,党的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也得到了恢复发展。自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由恢复整顿到开拓前进的重大转变过程,在招生和培养工作上由单一培养本科生,扩展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等多层次人才的办学方式。
1981年11月24日,经电子工业部报请上级批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了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12名正副教授及一名党委书记组成,胡征教授为主任委员,保铮、蔡希尧、丁开政为副主任委员,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了。同年,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保铮教授被选聘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这一年国家确定学院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是:
博士学位学科:通信与电子系统。
硕士学位学科: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机械制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应用数学(理)。
▲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寇卫东入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攻读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学位。
▲关于授予寇卫东博士学位的决定(西电档案馆馆藏)
1985年12月,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博士研究生寇卫东毕业,成为我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通信学博士。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8位成员,由5位院士和3位大学校长组成,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林为干院士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答辩委员会主席、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林为干院士主持答辩(西电档案馆馆藏)
▲答辩现场(前排左起:毕德显院士、孟昭英院士、蔡长年主任委员)(西电档案馆馆藏)
▲答辩现场(前排左起:孟昭英院士、蔡长年教授、吴伯修教授)(西电档案馆馆藏)
▲答辩现场(前排左起:保铮院士、蔡希尧教授、郭梯云教授、陆心如教授)(西电档案馆馆藏)
寇卫东的论文题目是《矢量量化的研究》,经过专家们的一致讨论,寇卫东这篇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至此,寇卫东成为我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通信学博士。
▲学位委员会主席胡征教授给寇卫东颁发博士学位证书(西电档案馆馆藏)
▲寇卫东与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合影(前排从左至右:吴伯修教授、林为干院士、孟昭英院士、毕德显院士、蔡长年教授;后排从左至右:陆心如教授、蔡希尧教授、郭梯云教授、保铮院士、胡征教授、答辩人寇卫东)(西电档案馆馆藏)
▲寇卫东与学校学位委员会各位教授合影(西电档案馆馆藏)
▲寇卫东与导师胡征教授合影(西电档案馆馆藏)
张栋国教授向档案馆捐赠毫米波通信机研制资料150余件
张栋国,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高级工程师,历任理学院电波研究室副主任,电波研究室实验室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电波传播的基础研究和电波传播特性测试系统的研制,为西电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捐赠档案:毫米波通信机各配件原理图、各器件结构图纸、设计图纸、设计方案、会议纪要等150余件
毫米波通信机是张国栋教授一生最值得骄傲的科研成果,在向档案馆捐赠5张毫米波通信机相关照片后,又向档案馆捐赠了毫米波通信机研制资料150余件。
▲毫米波通信机研制资料150余件(西电档案馆馆藏)
张栋国教授表示,“这些东西,如果不捐给档案馆保存,那么我只有销毁了。”毫米波通常是指波长为1~10mm,其相应的频率为30~300GHz的电磁波。它介于厘米波与光波之间。毫米波通信就是指以毫米波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而进行的通信,这对于无线电通信广播事业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
▲《关于毫米波接力机验收与测试情况的报告》(西电档案馆馆藏)
我国在毫米波通信的研究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在这个过程中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就诞生于此。
▲第一代毫米波通信机原型样机(西电档案馆馆藏)
毫米波通信机是电子工业部下达给西电的科研项目,由通信教研室和电波传播研究室领衔推进,主研人刘国梁是通信教研室主任,项目组成员有张栋国、肖景明、王大明、任华生、乔利民、刘保庆等,大多数成员都来自电波传播研究室。彼时面临的客观条件与今天颇为相似,国外对我国封锁禁运,只有所有元器件都实现完全国产化,中国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才可能早一点问世。
▲《毫米波通信显神通》,发表于1987年1月16日《西安晚报》(西电档案馆馆藏)
从项目启动,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实现样机落地,他们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87年6月,产品通过了国家验收。最终,西电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被电子工业部评定为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实现量产。
▲《毫米波通信机黄河抢通试验成功》(西电档案馆馆藏)
▲“毫米波接力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毫米波宽带直接调频器”获陕西省专利奖银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1997年物理系电波研究室全体成员合影(从左到右 第一排:张栋国、王立均、萧景明、吴振森、黄际英、许季华、曹建渠 第二排:韩香娥、王秀兰、王大明、杨瑞科、蔺胜利、张民、郭立新、李良超)(西电档案馆馆藏)
高永凯校友向档案馆捐赠加了毕德显印章《十万个为什么》10本
高永凯,2023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校友。
捐赠档案:加了毕德显印章的《十万个为什么》10本
▲高永凯校友捐赠加了毕德显印章的《十万个为什么》10本(西电档案馆馆藏)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里,发现了加盖在扉页的毕德显印章。
▲高永凯校友捐赠《十万个为什么》扉页(西电档案馆馆藏)
本本扉页的毕德显印章,似乎在诉说着这位伟人与科学的故事。毕德显(1908年12月21日~1992年1月12日),山东平阴人。毕德显先生是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雷达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者。
▲毕德显
1949年毕德显来到大连,担任大连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和电讯工程两个系的系主任。1952年2月,由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毕德显教授再次听从中国共产党的召唤,带领电讯系全部211名师生来到塞外重镇,并入军委工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投身到国防通信现代化的行列中。
▲1949年中央军委工校校部所在地——张家口(西电档案馆馆藏)
一张张泛黄的旧纸,一本本布满印记的材料,一路求索,一路向前,诠释了西电人艰苦朴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