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二部分 军委通信学校、电信工程专科学校时期
2015-05-11 16:20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建立通校

和发展电台的一些情况

   梁茂成

 

  【作者简介】梁茂成,1934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电台报务员、电台报务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委三局一处科员、三局秘书。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北平军管会接管部电讯秘书处处长、军委电信总局干部处处长。建国后,历任邮电部人事司和干部司司长、北京市电信局局长、邮电部政治部主任、邮电部纪律检查组组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为了适应“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的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必须尽快地筹备建立一些新的电台。因此,军委在吴起镇时就决定从各部队选调一批青年战士学习无线电报务,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我们抵达瓦窑堡时,陕北苏区已有无线电训练班,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陕北通信学校。

原红一方面军通信学校,是1931年初春在江西瑞金的洋溪创办的,办到第11期,因长征而中断了。原陕北无线电训练班,是1935年7月在延川县永坪镇建立的,负责人吴泽光,他原在延长油矿电报局任局长。红26军攻占延长时,吴泽光同志参加了红军,在西北工委领导下办起了无线电训练班,之后又在同国民党作战中陆续吸收了申光、李益民等电台人员充实教育力量。我到通校时,该训练班已招收了3期学员,第1期学员4人,有李洁奎、王精锐、张振文、景生智。第2期有学员9人,都是红25军来的,他们是肖永昌、杨发科、徐思铎、彭绍坤、张福庭、宋润华、潘合晏、陈生贵、廖肇全。第3期记得有陕北同学薛希仁、马鹤鸣和刘克东等。我们来到学校时,正好是第3期开学的时候,因此,我们一方面军调来的也编入第3期。计有刘长生、肖贤法、王兴、胡平山、温凤山、俞占鳌、邱世淮、孙道会、吴德山、姚士禄、赖观水、吴豫彬、温储金、罗木清、梁茂成等。2、3期学员大都经过长征的艰苦跋涉,身体很虚弱,故因病留级的人很多,毕业时间参差不齐。在这里要特别提到温储金同志,长征中他是红三军团十团的宣传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的党员,学业未成,却住院病逝,值此我们对他表示深切地怀念。

第2期毕业的除肖永昌、彭绍坤、徐思铎、张福庭、宋润华、潘合晏外,尚有3期成绩优异,提前毕业的温凤山、罗木清。第3期毕业的有刘克东、薛希仁、马鹤鸣、邱世淮、孙道会、吴豫彬。留级的学员多数到第4期。这一期毕业的有刘长生、肖贤法、王兴、吴德山、姚士禄、陈生贵、梁茂成和陈云东(陈系长征到瓦窑堡后从机关调来的)。其余则留到第5期、第6期才毕业,例如,杨杰(杨发科)、廖肇全、胡平山等同志。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从第5期开始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合后,每期的学员人数逐渐增加。特别是1937年实现国内和平以后,全国广大青年涌向革命圣地延安,使通信学校也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从11期起,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在抗大、陕公和职工学校学习过的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这种变化,使我军通信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1935年10月建立陕北通信学校起,吴泽光同志一直任学校校长,直到1944年去中央党校学习时为止。政治委员仍由原江西红军通校的曾三同志担任,他于1937年初调到西安电台工作。以后当过学校政治委员的还有魏宏亮、张振球等同志。在通校初建时期先后担任过报务教员的有申光、李益民、常如松、计家桂、贾鹤龄、佟××,黄庆元等,政治教员杨又卿、王诤,陈士吾同志也兼过课。

我们这期学员,年纪都在十七八岁,习惯上称呼“红小鬼”,学习无线电报务,因文化程度低,学得很吃力。调来后,第一课就是王诤同志教我们学习英文字母A、B、C、D……除个别当过卫生员的同学学过,其他同志都不会,念单音还可以,念双音就不行了,有的同志甚至连阿拉伯字码1、2、3、4……都不会写。而且时间紧迫,每期学习只有4个月。我们第4期于1936年3月开学,同年6月毕业。学习内容每期基本相同,技术课主要是学习收报、发报、通报、英文(包括通报简语),还学点儿电工常识。政治课主要学习时事、政策、党的建设、政治工作,还学点儿社会发展史之类的简单知识。每天有七八节正课,晚上还要复习一两个小时,学习安排得很紧,学习中困难很多,物质条件也很差。但是,由于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鞭策,领导上的热情鼓励和老师们的辛勤教导,使我们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同学间团结互助,人人刻苦学习。因而,在创造模范学员运动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成为模范学员。

我们从学校毕业时,军委总部和下属军团的电台配属情况是:军委总部有两部电台,1分队在前方,队长海凤阁;2分队在后方(瓦窑堡),队长陈士吾。1936年6月,红军东征回师后,1分队随毛泽东同志(兼野司政治委员)从前方回后方(保安)。前方野战司令部(司令员彭德怀同志)成立电台18分队,由原1分队报务主任曹丹辉负责。所属的一军团电台队长是朱道松,15军团电台队长是张瑞。每个军团下边各有一两个机动电台,准备配属执行单独任务的师、团使用。还有地方主力部队的独立军和独立师均各配备一部电台。1935年12月,张浩(林育英)同志偕同报务员赵玉珍从苏联带回1部电台,三局王诤局长计划在1年内要发展到10部电台,所以,就叫11分队,负责同共产国际联络。

在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西北首先形成了抗日联合的局面。那时在东北军张学良那里,我党已建立了一部秘密电台,负责同保安联络。常驻西安党的代表是叶剑英同志,电台报务员是彭绍坤同志。1936年12月6日,我随李湘同志(即李涛,任总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部长)从保安去西安,拟在西北军杨虎城那里建立另一部秘密电台,当我们走到洛川时,发生了西安事变,14日我们到了西安。16日,周恩来同志率中共中央代表团抵达西安,这样彭绍坤的电台就公开了。根据形势的变化,杨虎城那里不需要再建立电台,我就转到彭绍坤电台工作。这个电台是涂作潮同志从上海到西安装置的,功率15W,交直流两用。不久中央又派曾三、申鸣鸿同志来到西安建立了一部预备电台,以便情况变化时,保持秘密联络。后来,张学良被蒋介石扣留南京,国民党派顾祝同到西安建立行营。我党代表团为了应付不测事变,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叶剑英同志带领彭绍坤的那部电台,报务员有吴希生和我,到达云阳镇红军驻地,以作后盾;另一部分,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留在西安,准备同顾祝同谈判。留在西安的电台人员有曾三和申鸣鸿同志。他们两位都是知识分子,万一情况逆转,比较易于隐蔽。顾祝同入陕后,局势稳定,西安事变胜利地和平解决了,叶剑英同志和吴希生都很快返回西安,并正式成立了西安办事处。以后,彭绍坤回到延安,我又去了西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诤同志从延安到云阳镇总部驻地,组织整编八路军通信分队的编制。嗣后赴西安采购通信器材。9月我和吴希生随同王诤同志返回延安。这时,延安设有5部电台:1分队负责联络国民党地区的公开电台,如西安、武汉、重庆办事处;2分队(原11分队改称)负责联络共产国际和我党在敌占区的秘密电台;3分队(原2分队)和4分队负责联络我军各部队,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和各主要抗日根据地;5分队担任拍发新华社新闻电报,并以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电台XT8B的呼号,同国民党“统帅部”电台联络。我回到延安后,在1分队工作。

                              选自《通信兵史料回忆选编》(第二辑)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