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校学习情况点
□ 朱仕朴
【作者简介】 朱仕朴(曾用名林彬),四川通江县人,1918年生。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曾任川陕少共组织部秘书、少共省委秘书长。长征到达陕北后,赴山西抗日前线,在129师769团3营9连任掌旗员。1937年入通校学习,毕业后任359旅电台报务主任。后来先后任陕甘宁边区电台区队长、西北野战军通信科副科长、副处长,1955年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通信顾问、重庆通校校长、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1937年底,军委决定在115师、120师、129师、前总机关抽调一些年轻有文化的干部,到延安通校去学习。经过组织决定,我被选中。各师挑选的人员都在前总集中。上级确定我当支部书记,熊锦钊任排长。经过几天行军,我们到了延安,到通校以后,看到新生不少。学校进行入学考试,除文化考试外,还测试听力,把马蹄表放在头后,让辨别方向。更感到新奇的是智力测验,老师问我:1斤铁重还是1斤棉花重,我不加思索地回答,1斤铁重,结果答错了。
我们入学后编为第11期,1排是从前方回来的青年干部,2排是从抗大、陕公调来的知识青年。队长是张奚加(张可曾),指导员杨毓卿,我是支部书记。
学习内容有电学、机务、报务,还学政治经济学,时间很紧。我们从前方回来的同志,深感学不好在战争中就无法完成任务,所以日夜学习。我们开始在延安学习,后来搬到富县督河村,我们在督河村毕业。
在11期以前,学员全部是从前方调回来的年轻干部,自11期起增加了知识青年,他们从大后方千辛万苦来到延安,抗战热情十分高涨,文化程度高。不久12期新生来到,与我们同时在校学习。
从延安通校毕业后,我就走上通信工作岗位,后来从重庆通校又调回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