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军委工程学校的创立
□ 余 湛
(时任军委工校办公室主任,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
1949年1月31日,继辽沈、淮海两大战役之后,平律战役胜利结束,蒋军主力被歼,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全国胜利在望。面对全国即将胜利的新形势、新任务,东北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兼二局局长曹祥仁同志奉命筹建新的、统一的机要通信干部学校,调白枫(即余湛)同志作为曹祥仁同志的助手,任校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筹备工作。
1949年3月31日,中央军委的通令指出:“举办一所机要干部学校,并附设高级研究机构。”大约4月间,曹祥仁同志带白枫同志先后去见周恩来副主席和聂荣臻代总长。周副主席说:“现在解放战争胜利已无问题,今后你们的斗争对象是转为对外为主。为此需要开始培养懂外语、有高级教学修养和高级技术水平的干部,要到大学去招生和请教授。这是一项光荣任务,希望你们认真去办。”聂总长也讲了内容相似的一些话,并说学校要办得大一些。
根据中央精神,学校的性质是高级机要通信干部学校,属正规大学性质。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为适应国际斗争需要培养高级机要、通信干部。为了保守机密,便于聘请教授、讲师和招收学生,学校命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简称为军委工校。
学校的性质、任务、规模等原则确定后,首先决定把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和中央机要局所属机要干部学校以及原东北二局干部训练队三个学校的干部和学员集中起来,作为军委工程学校的基础。同时从总参二局、华北二局、东北二局、华东二局抽调井润田、康立泽、江波、孙辰、刘忠、陈艺、苗鹏飞、吴新安、宋兆宜、边竹、黄文友、靳兰生、李树政、何琦(女)、唐北华(女)等同志充实学校各级领导。
学校校址,原拟设在北平,但白枫同志找遍北平城内城外,找不到一所能容纳上万名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校舍。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我们的口号还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中央拿出大批经费新建和扩建校舍,那是一种不应有的指望。于是,大家想到1945年至1946年曾经住过的张家口东山坡。经白枫同志前去实地考察,认为那里日军营房虽已残破,但无人居住,只要加以修缮,可以作为校舍使用。那时以曹祥仁同志为首的筹建学校的同志们,过惯了艰苦奋斗的生活,一心只想早日把学校办起来,没有留恋即将成为祖国首都北平的想法,大家都一致同意把学校建在生活环境不如北平的张家口。
1949年7月,华北电专200余人、中央机要学校数百人、东北二局干训队150余人相继迁到了张家口,正式组建军委工程学校。当时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干部配备如下:
校长兼政委曹祥仁;
校办主任,先是白枫,后为井润田;
政治部主任贺伯升,副主任康立泽;
教务处长韩克树,副处长李树政;
行政处长李振刚,副处长裴璧;
学校共设六个大队二十二个中队,每个中队100余人。
一大队:大队长孙辰,副大队长赵元普,下辖四个中队,即第一、二、三、四中队。
二大队:大队长陈铁,政委苗鹏飞,副大队长吴新安。下辖三个中队,即第五、六、七中队。
三大队:大队长刘凯,政委陈艺,副大队长柳仁甫,下辖四个中队,即第八、九、十、十一中队。
四大队:大队长秦华礼,副大队长邢中里,副政委边竹,下辖四个中队,即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中队。
五大队:大队长徐墅林,政委刘忠。下辖四个中队,即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中队。
六大队:大队长宋兆宜,副政委杨明。下辖三个中队,即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中队。
学校于1949年7月派出干部到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各大城市的大、专院校聘请教授、讲师、教员,并选调学生。当时学校聘请教授、教师、选调学生和学校详细组织情况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二大队派出陈铁、沙程、张凌云、袁虎臣等同志赴东北沈阳、安东、大连、营口、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派苗鹏飞、沙程等同志到中国人民革命大学(革大)和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大);派黄文友等同志赴南京、上海等地。当时东北一路共选调学生200余人,从大连聘请大学讲师刘懋元、王垣荣等。沙程同志从哈尔滨聘请了3名俄籍教师,3名日籍教师。
这批学生和教师于1949年9月底在沈阳集中欢度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初乘火车专列过北京赴张家口入校。
根据军委工程学校的性质和任务,需要选调文化水平较高的学员。所以这批被调的学员,一般都具有高中和大学一二年级的文化水平,他们一般也都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例如,从东北所调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从关内各城市大专院校所调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当然他们的年龄也较过去所调学生大一些,他们一般在17岁至23岁之间。
当时工校二大队前后两批学生汇合在一起共有350余人,加干部和工勤同志共有370余人。
二大队大队干事和三个中队的干部如下:
大队干事:沙程、田雨、陈蕴炎、吴英;
五中队:中队长张凌云,副队长于炳诚,干事石淑琴;
六中队:中队长程乐贤,指导员袁虎臣,干事王素芬;
七中队:中队长薛少明,副指导员王俊峰,干事王瑞。
军委工程学校是一所抗大式的革命高等学府,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革命觉悟和高等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的机要、通信干部。毛主席为学校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个大字作为我们办学的宗旨。学校沿用了抗大校风的8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自己的校风,而且还有学生自己创作的校歌。
中央对工程学校的筹建是很关心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在预算外批准拨给我们一批经费修建校舍,但仍然不够使用,我们便学习延安抗大的榜样,发动学生和职员自己动手劳动建校。
1949年7月,工校二大队干部学员160余人是最先到达张家口的一部分,首先担当了修建校舍、创建校园的工作。张家口东山坡原是日伪的营房,日寇和国民党军队失败时曾经遭到破坏,到处断壁残垣,蓬蒿满地,门窗残缺,几乎没有一间完好的房舍可以利用。豺狼、野狗经常夜间结队入侵觅食。干部们夜间都要值班巡哨打狼。在一段时期内,大家捕狼、打狼也成了肉食的来源之一。面对这种荒凉、破旧的环境,建校任务是艰巨和繁重的。然而,全校师生员工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从到校的第一天起,立即投入了劳动建校的热潮中。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都带头参加,全体学生、教职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战,搬石、运砖、铲草、铺路、栽花、种草、植树,开展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大家都积极争取上好劳动建校的第一课。
经过几个月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把一个昔日荒凉的破旧军营建成了房舍整齐、新建道路四通八达、新栽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的新校园。在修建校园、校舍的同时,校部修建了大型饲养场和菜园,各大队也建了自己的养猪圈,开辟了菜地。师生们养的猪和自种的各种蔬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肉食、蔬菜的自给问题,从而大大改善了学校的伙食,保证了建校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军委工校于1949年11月27日正式开学,曹祥仁校长主持了开学典礼,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3000余人参加了开学庆典。军委作战部长李涛将军也参加了开学典礼并讲了话。
开学后第一阶段进行政治教育。因为全国刚刚解放,学员们虽然热爱新中国,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均不了解,对当时时局和党的政策也不甚清楚。他们都在旧社会生活了十几年、二十多年,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上依然存在。因此,学校决定,首先以四五个月时间进行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革命觉悟,激发学生的革命自觉性,增强学生的纪律性。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及经常的时事教育等,学习方法主要是在学生自学和组织辅导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还聘请著名学者从北京专程到张家口向全体学生和教职员作大报告,如聘请艾思奇讲劳动创造世界;聘请杨献珍作人生观问题的报告;聘请王学文作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报告;聘请孙定国作哲学问题的报告;聘请陈家康作苏联问题的报告等。针对学生提出的外蒙问题、旅大问题、中东路问题和苏军搬走东北机器等问题,我们自己也给学生作大报告。
在政治学习期间,张家口地区发生了一次鼠疫。根据市卫生部门的决定,全校实行严格隔离,患任何疾病者均须送医院治疗,以防疫情发展。由于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发现鼠疫病人,一概烧死,所以当学校一位学生患感冒,需送医院时,该生以为要将他送去烧死,以致在去医院途中惊吓而死。学校在保持隔离的情况下,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表示了对死者的哀悼。学校告诫学生遇事要冷静对待,要相信党和政府决不会采取国民党那种草菅人命的政策。
经过几个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实际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初步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装了起来,头脑中的旧思想、旧观念得到了冲刷和清理,革命觉悟大为提高,开始由一个自发向往革命的青年转化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从而初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这就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打下了比较牢固的思想基础。
1950年4月,军委工校结束政治学习阶段,学校进行新的调整,把六个大队分为三个部,开始进入专业学习。同时,中央调曹祥仁同志任驻保加利亚大使,军委工程学校校长兼政委的职务由李涛同志继任,同时调白枫、李树政、黄文友、宋兆宜、陈铁等同志离开军委工校到外交战线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