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秦 明
“塑造大学文化,首先必须确立道德底线,即是非标准;其次,必须要有引领和熏陶,高尚是需要贤者去引领的。”
记 者:经常有师生说,西电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您觉得应该如何加强西电的大学文化建设?
高新波:西电的文化氛围,部分缺失的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所以,要建设西电的大学文化,首先应当把西电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要树立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如果正气不去弘扬,邪气不去鞭挞,人们就会慢慢习惯这种氛围,即便做了不太道德的事情,也不感到羞愧;久而久之,有无正气,大家也就无所谓了。
建设大学文化,必须重塑道德体系。一所大学,应该有是非的标准,也就是说要有大学的道德底线。这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为什么会感受到大学缺少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整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学本来应该是安静优雅的场所,应该在校园里能够看到名师大家们经常散步、沉思,或坐下来讨论问题。但是现在的校园,你看不到讨论问题的学者,看不到畅谈理想的学生,只有忙忙碌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行人。
另一方面,文化氛围需要引领和熏陶。高尚的人应该去引领文化的发展。就像保铮院士,老先生虽然80高龄,仍坚持每天按时上下班,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奋斗,亲自阅读文献资料,定期与学生交流,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不由人不由然而肃然起敬。这就叫见贤思齐!
因此,塑造大学文化,首先必须确立道德底线,即是非标准;其次,必须要有引领和熏陶,高尚需要贤者去引领。否则,高尚就只能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也就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
“学术上的竞争应该是比贡献。SCI、科研经费这样的标准有失公允。”
记 者:前面谈到了文化氛围的引领,您能不能谈谈学术氛围的建设,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高新波:学术氛围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学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的地方往往会形成一个个学术的重镇,在众多的学者心中这些学术重镇就像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城一样,它吸引广大的学者,让所有人都知道该去什么地方学什么知识,并以去那里学习为荣。
从每个个体来说,做学问的人应该有所追求,我们应该以追求学术而感到骄傲。但是,现在学术区块划分过于严重,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就不希望别人再涉足。因为项目、课题、经费都是从国家来的,竞争时只会有一个团队胜出,这就导致学术研究有了排他性。实际上,如果大家都是真正在追求学问、解决问题,那么研究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可见,当前存在的问题,表面上是学术的排他性,实际上是利益的排他性。
记 者:利益的排他性阻止了学术竞争,那么学术竞争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高新波:学术上的竞争应该是比贡献,比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比SCI论文的数目、科研经费的多寡,这样的标准有失公允。回想过去,人们评价一个学者的成就主要是看他做了什么事情,比如邓稼先,用“两弹一星”四个字描述足矣!而现在人们大多关心一个学者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出版了多少部专著、争取了多少科研经费,而他究竟做了什么工作,解决了什么问题,却无人问津。实际上,对学术来说,成果不应该是发表文章的数量,应该是一个人最终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要想产生思想,必须有产生思想的土壤和氛围;要想产生知识,就不能够禁锢和束缚。”
记 者:真正的大学理想应该是什么?如何去实现大学的理想?
高新波:理想这个东西,应该是一个人、甚至是几代人共同追求的东西,现在都是演变成当年、最近几年要做到的事情,所以这不是理想,而是目标。关于大学的理想,国外一般定义为探求知识、追求真理,也就是对人类已知和未知事物的探寻,其中有科学的,也有技术的。
为了追求真理,首先要讲平等和民主。如果学者之间不能够平等对话,见了面等级森严无法讨论问题,就谈不上探究真理了。第二,还不能够过于急功近利,这往往是造成迷失长远目标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三,要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不能够拿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第四,还要学会激励人、肯定人,适度的表扬往往使人心情顺畅,更有利于人的进步。
记 者:请您谈谈学术自由、学术平等与学术思想在大学文化中的位置?
高新波:大学是一个产生思想的地方。知识是存在的和可以学习的,而只有思想是可以创新。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和思想是无限的。要想产生创新的思想,必须有产生思想的土壤和氛围;要想产生知识,就不能够有禁锢和束缚。
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学术必须拥有自由。可以说,自由向上是完全开放的,自由往下是有底线的。只有有了学术自由、学术平等,以及更高的追求,我们才可以不断产生新思想,才能持续促进社会进步。
“我们必须在‘朝着科学本身发展’和‘与社会接近程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记 者: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学的贡献主要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作为一名从事工程研究的人,您能够为我们谈谈大学的贡献吗?
高新波: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没错,不过就当前形势讲,还应该加一个功能,即国际交流。不同的学校,都应该具有这四个功能,只是这四个方面的权重对不同的学校而言应该是不一样。用数学语言来说,这是一个带约束的优化问题,要解决它,就是要优化这组权重参数。
另外,还可以把这当着一个正则函数的求解问题。我们知道,最早的大学不是研究技术的,它更多的是研究科学。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研究领域慢慢分化,才逐步和社会越来越近。如果我们把朝着科学本身的方向发展定义为待优化的函数,把与社会接近的程度定义为正则函数,那么所得到的整体目标函数就是大学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在“朝着科学本身发展”和“与社会接近程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西电这样的工程技术类大学,和社会接触的程度比较近,所以必须重视它与社会接近的程度这个正则函数。如果该正则项太大了,我们就偏离了科学;正则项太小了,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两个兴趣相投的强手在一起,如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相互激励,必然能够激发出热烈的思想火花。合作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能够产生大成果。”
记 者:在科研工作中,您认为需要怎样的合作才能做成大事、出大成果?
高新波:做事情,单枪匹马很难,需要团队。不过,团队中光有旗帜和尖峰也不行,还得有高台。我们需要领袖人物,但更需要大批踏实的追随者和骨干人员。可惜,当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很好的鼓励人去大兵团作战的文化和氛围。
另外,还要强强联合。这种强不是互补性的强,互补容易,因为没有竞争;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应该是同类型联合。两个兴趣相投的高手在一起,你做得越好,对方的反应才越大!二战时,德国一个研究核潜艇的科学家被前苏联逮捕,前苏联的专家很想了解这个科学家的的研究成果,但严刑拷打没有问出来,而当他面对一个和他同样水平的科学家的争论时,他和盘说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个同类型的强手在一起,如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相互激励,必然能够激发出热烈的思想火花。合作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能够产生大成果。
记 者:能够为我们谈谈文化特色么?我们该如何凸显特色?
高新波:特色必须有载体。这个载体是什么?我觉得必须有一个实物,有一个看得到的东西。人们透过这一实物自然会联想到他的内涵。当然,特色还必须凝练。在没有形成特色的时候,需要不断凝练,然后再去进一步强化和坚持。大学的特色是历史形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或者个人要想凸显自己的特色就必须鼓励竞争宽容失败。每一个人要学会竞争,而不是逃避竞争、拒绝竞争。学校和个人要强调竞争的过程,而不是强调竞争的结果。一个人,有一个目标,然后付诸于努力,即使目标没有实现,他也会因此而成长和进步;成功固然可取,但是失败也是一种收获,在奋斗的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只有有了包容失败的气度,这才叫大学!
“学校的管理要有规范,要有制度,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要具有相似性。”
记 者:作为科研、管理双肩挑的干部,请谈谈您眼中的管理工作。
高新波:管理很琐碎、很辛苦,付出不比搞研究少。做研究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还兼顾了个人的发展和知识增长,对自己和学校都有利;管理则更多是为了学校,是一种间接的利益,一点都不轻松。另外,我校目前管理队伍严重不足,一个人要干好几个人的工作,每天疲于奔命,难以坐下来思考问题改进工作。
记 者:管理很辛苦,那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教师对管理干部颇有微词呢?
高新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部门长期以来过于强调服务的优先级和针对性,而忽视了更广大师生的日益增长的均衡服务的需求。
记 者:如何加强学校管理?
高新波:学校的管理要有规范,要有制度和流程,要使被服务者舒心满意,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最好要具有相似性。对于习惯的流程,大家自然就有亲切感和舒适感。这方面,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麦当劳的“精确复制”的服务理念。
摘自《西电科大报》2009年10月10日总第3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