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母校的光辉铸就我的心
2015-04-30 15:32  

■赵

 

         塞上重镇张家口在我心中很重,一是因为这里是我的故乡,二是因为在这里萌生出入通院的梦。

         学校从张家口搬迁已50年了,虽经岁月流逝,一些往事非但没有淡忘,反倒愈来愈清晰,这大概就是进入晚景的特征:“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事忘不了”。

         光阴荏苒,53年前,我就读于张家口第三中学,班上有几个同学,经常身穿军上衣或下裤,来显摆自己是解放军通信学院子弟,在我眼中,他们都很牛。

         要说张家口通院最牛的莫过于校篮球队了,那时号称打遍全省无敌手。一次,我听一个人说,人家通院篮球队敢和八一队较量,咱张市的球队和人家比那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碟。后来,我终于有一天走后门看了一场通院与全国铁路工人队的球赛,的确打得爽,名不虚传,还就是牛。

        在张市老百姓心目中,通院是张市的大牌,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通院方队盛大整齐,主席台上前排就座的是通院的将军。上面来的大官还都要到通院去看看,种种排场表明,通院有着不虞之誉。人们究竟对通院了解有多少也不清楚,毕竟它是个保密单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通院文工团的画家雕塑家,才使我对通院有一个较明细的了解。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日,我背着画夹去东山坡革命烈士公园写生,我刚开始画,就从背后走来一位身着旧军衣的军人,提画箱也在我身边坐落,寒暄之后,我知道他是通院的,是搞美术的,我疑惑,部队还有搞美术的?果然,他身手不凡,一会儿功夫就画完了。我向他请教,他也真诚地给我指出,绘画要实中有虚,虚中求实。他叫程允贤,虽是军人,但骨子里还透着温和文雅之气,我俩谈话很投机,大概聊了一个多小时,他告诉我,通院是毛主席下令组建的一所全军最大的工程技术大学,学院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员和电子领域一批著名学者,培养通信设计与维修方面的专业人才。临别时他还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你能努力学习,争取考入我们通院。”后来他带我去他工作的地方玩过两次,一次是看学院篮球队与“八一”篮球队的球赛,一次是在解放影剧院看了一场电影“乡村女教师”,这使我加深了对通院的感情。从此,母校的光辉铸就我的心。我酷爱美术,对数理化不感兴趣,所以数理化学得不太好,从此,我便向这个方向去努力着。

梦想成真

         1961年,我被保送到沈阳通信兵学院,因没能被选送到张市通院,我内心存有遗憾。每逢周日,我们几个老乡还聚在一起重温张市通院的辉煌与情结。因为在我们心中仍有一段鲜活的记忆。大家相互鼓励要努力学习,在这里同样也能书写青年人立志通信报国之梦。

         山不转水转,谁知刚学满一学期,军委就有一个全军院校大调整的文件,我们沈阳通院被调整合并至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据说,这个学院比沈阳通院大,级别高,我们个个都心存激动,1962年仲春,我们乘闷罐车来到西安。汽车从火车站将我们接到教学大楼前,高大雄伟的教学楼给了我们新来的学员又一次心灵的震撼(因为那时西军电大楼在西安是首屈一指的)。第二天的欢迎大会上,主席台上坐了一长排上校以上军衔的院系领导,那阵势使我们从内心慑服了。

         记得韩克树副校长致欢迎词时,当我听到他说,我们学校是1958年从塞上张家口迁至西安古城的时候,我的耳朵一阵发蒙,孤陋寡闻的我竟不知西军电就是我曾心仪已久的张市通院。是呀,军队调动那是要保密的,我们从沈阳来西安还不是乘闷罐子而来的吗?火车的车轮声又将我带回久违的张市,耳边又响起程允贤的话语,“希望你能考入通院”。东山坡校园又一次在我脑海中闪现,我随即去找程允贤,他们说调到北京去了,使我顿时茫然。

       漫步西军电校园,高大的教学楼,美丽的花园,宽敞的操场,整齐的宿舍,所有这一切和张市通院没有丝毫相似之处,但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打着张市“家”的印记,“家”变了,但它的光荣传统没变,而且越变越美了。

       西军电搬到西安,虽然不像在张家口那样是众星捧月似的“独苗”大学,在西安众多院校中,得到了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瞩目,学校外在形象如篮球队,打遍西安无敌手,歌咏大赛一炮打响,年年第一名。还有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将领的子女都就读于这里,其声誉也闻名遐迩。特别是1959年,中共中央确立学校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更令世人瞩目。

         到这里学习的学员充满荣耀、自信,同时压力也重了许多,都是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度过的,几乎没有时间玩乐,更没有时间花前月下,忙碌学习,真心付出。我们从张市来的12个同学中,原来在班上都还是尖子,来到西安虽然也耗尽心血、忙碌学习,但与来自福建、上海等地的同班同学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大家都坚持发扬独具特色的“西军电”精神,茁壮成长,为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难以割舍的家

         岁月留痕,转眼即逝,从母校走出去的校友都在各自的事业上彰显才华,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了中国军工、电子等岗位上的脊梁、精英,有的是企业老板、军工的总工,名大学的教授、部队的将军。他们岗位职位有变,但对母校挚爱之情不变。记得1983年在北京的“全国电子新产品展览会上”我是学校展区工作人员之一。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了许多对母校赞美之词,更多的吐露出自己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思。语言如诗如歌,我都未记得清楚,但有一件事情时至今日也叫我难以忘怀。

         一位年逾六十的老者来看展览,展板上有一张胡征教授与研究生的照片,他仔细辨认仍不能确定,问我这是否是胡征,我说是。他说这个教授也曾教过我,他问道这就是在张家口的通校吗?我说,这个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就是张家口通院,是58年搬到西安的。他听了我的话,身体似乎也不能自持了,两目蓄满了泪水,他说他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参军,后来又到了张家口,57年反右把他发配到四川大山沟里,但他一直留恋着张家口通校的生活,还问到了几位学校的老人。我都一一告知了他,还讲了学校的大发展现状。末了,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今天有缘呢,平反后,我问了很多人也没有打听到我的母校,今天总算得知,我的母校不仅还在,而且有了这么大的发展……

         学校七十年校庆,回来了许多老校友,他们对母校的发展也感慨万千。我陪着几位老校友在校园中转悠,当他们看到一幢幢现代化的图书馆、科研大楼拔地而起,都为之欣喜。新的校容校貌使母校历久弥新。虽然一些老旧的楼房被拆除了,但珍藏在他们心中的记忆永远也难以拆除。

         天南地北的西电学子,他们从这里走出,他们的家也许安在祖国各地,或异国他乡,但他们的精神之家在这里。

         我们最终将家选在西电,成为我们的栖居之地,安身之所,我们在固守家园之时,有责任关照、呵护好西电学子的家园,使我们行动对得起“西电人”这个称号。因为漫漫人生路,母校的光辉铸就了他们的心,也为他们照亮前进的路。

         母校的精神火种薪火承传。

         母校的辉煌篇章要一代代西电人续写……

来源:西电科大报 20081120  总第381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岁月如歌>>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